公務員-面試熱點:數字技術別“甩下”老年人
熱點概況
掃碼點餐、在線掛號、網購車票、網約車出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不收現(xiàn)金、打不著車、沒有健康碼無法乘坐公交車的尷尬場景,給老年人帶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老年人如何適應,誰來幫助老年人,這是擺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解的題。
不少案例表明,老年人似乎正在被互聯(lián)網時代遺忘,成為“互聯(lián)網難民”。相關數據也可以佐證: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04億人,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6.7%。到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54億人。這意味著,接近2億老年人沒搭上互聯(lián)網快車。
主流觀點
@工人日報: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遺忘老年人的是發(fā)明、使用、管理新技術、新產品的人,是參與相關制度設計的人未能充分考慮到老年群體的現(xiàn)實特征。
@澎湃新聞:移動互聯(lián)網不僅改變了父母的消費行為,也為他們搭建了實現(xiàn)自我的社交平臺。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老年人互聯(lián)網生活的行動能力和行動愿景研究》,發(fā)現(xiàn)了很多智能手機“扛把子”的中老年用戶,他們中不僅有技術牛人、K歌之王,還有公眾號作家、表情包達人,還有用微信組織100多位知青戰(zhàn)友40年后再相聚的社交達人。
@人民日報:老年人之所以會與時代脫節(jié),一方面是年齡層圈子不同,接觸到智能產品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是老人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在下降,所以大部分老人不會使用智能產品。打造出更適合老人的智能產品,亦能把握好“銀發(fā)經濟”。
深度分析
(一)能夠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
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會使用微信聊天,但是這個比例并不高。同時,中老年人的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不強,加之競技水平不高、思想觀念陳舊等原因,使得他們對互聯(lián)網還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
(二)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技術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溫度的
社會應該給予格外的關照
國家政府要給予科研人員更多的重視
面試模擬
談談你對數字技術甩下老年人的看法。
【參考解析】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各種新技術驅動著人們不斷奔跑,耳聰目明、腿腳靈活的年輕人自然是越跑越快,沿途風景無限好。然而,當年輕人對科技社會翹首以盼的同時,老年人群體卻逐漸與這個時代“脫節(jié)”,掃碼點餐、在線掛號、網購車票、網約車出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不收現(xiàn)金、打不著車、沒有健康碼無法乘坐公交車的尷尬場景,給老年人帶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
據相關報告顯示,絕大多數中老年人都會微信聊天,超過八成會在微信發(fā)表情或圖片、朋友圈點贊、接收或發(fā)紅包。而與此同時,僅有四成中老年人會在網上繳納手機費,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會網上購物、手機導航,而會網上掛號、訂火車票機票、訂賓館等便利服務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低。這說明了老年人群體也在融入到信息化的社會當中,但是這個比例其實是不高的。截至今年3月,在我國超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僅為6.7%,數量并不可觀,這意味著,極大多數的老年人沒搭上互聯(lián)網快車。原因不言而喻:一是老年人本身的年齡特性使然,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并不強,另一方面有的老人經濟水平不高、細想觀念陳舊等原因,對互聯(lián)網知識知之甚少,對互聯(lián)網還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尤其是涉及到錢財時,很多老年人群體寧愿在銀行柜臺多花時間排隊,也不在網上辦理。
要想幫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一方面,讓老年人擁抱互聯(lián)網生活。技術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溫度的。子女、社區(qū)、公益組織可以更耐心地幫助老年人接觸和使用新技術、新產品。另一方面,給老年人更多選擇。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時間、機會、能力去融入互聯(lián)網,對這部分群體,社會應該給予格外的關照。一些城市正在做出改變。比如,廣州表示,力爭所有醫(yī)療機構開辟老年人優(yōu)先掛號、就醫(yī)等綠色通道。在北京的一些超市和醫(yī)院,老年人如沒有智能手機導致無法掃碼登記健康信息,可以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登記身份證、電話、住址等信息。
最后,莫道桑榆晚,等一等這些老人吧!這里的“等一等”,并不是要讓科技進步慢下來、讓社會發(fā)展緩下來,而是要在鼓勵互聯(lián)網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時,為老人們多留一扇窗,不要在無形中“淘汰”了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與內容。技術有高度,但也需要溫度。為老年人開發(fā)出適合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讓他們享受到熱鬧的網絡生活,等他們,也就是在等將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