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重慶市提出了向“工農(nóng)兵”學習的口號,旨在推動75萬名大學生“上山下鄉(xiāng)”,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社會實踐不得少于4個月——每人種100棵樹,帶薪實習1個月,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個月,到企業(yè)或服務一線做工1個月,學軍1個月。
多年來,政府一直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也在千方百計地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給大學生提供鍛煉平臺,讓學生能夠真正提高素質,適應時代發(fā)展,在競爭中找準位置。從古至今,我國一直在提倡“學習”,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學”,即強調(diào)掌握知識和探究真理;二是“習”,即要學以致用,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事實上,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也都非常講究學習與實踐的結合,無論是本科還是??平逃瑢W校均安排有較長的社會實踐時間。很多學生在校期間,確實參加過很多實踐活動,比如有些學生充當志愿者,有些學生去企業(yè)實習。在畢業(yè)前學生還需要提交實習鑒定,否則將影響正常畢業(yè)。問題是,大學設置的實踐活動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很多學生都是應付了事,沒有真正地從實踐中學到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重慶市開展的再學“工農(nóng)兵”活動,確實有其合理性和先進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既可以大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認清自身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同時又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黨和政府在加快經(jīng)濟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中的不懈努力,讓學生親身體驗并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
但是,在這一活動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來看待這一問題。過去“下鄉(xiāng)”,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廣大青年到農(nóng)村鍛煉的抵觸情緒相對較小。而現(xiàn)今,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城市中的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農(nóng)村的生活和生產(chǎn)方式,如果“下鄉(xiāng)”活動不與畢業(yè)掛鉤的話,還能有多少學生會自愿去鄉(xiāng)下鍛煉呢?
所以,要真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是靠短短四個月內(nèi)鍛煉出來的,還需要政府、學校、老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