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組帶你過春節(jié)-2019年公務(wù)員考試備考技巧
2019-01-31 16:20 | 華圖在線 | 責編:徐珂
點擊收藏
【春節(jié)要穿的新衣裳】
【考點一】 中山裝1.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qū)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xué)生服裝(詰襟服)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出來的。
2.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于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jīng)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
3.令國內(nèi)外矚目的“毛式中山裝”實為改良款,國外媒體將這種改良自“中山裝”的款式稱作“毛式制服”,在國內(nèi)叫“人民裝”,日本人稱之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
4.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lǐng)導(dǎo)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中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考點二】 旗袍
1.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2.旗袍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xué)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民國20年代之后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3.20世紀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遭受批判。
4.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傳統(tǒng)文化在內(nèi)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qū)復(fù)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wù)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5.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6.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為國務(wù)院批準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7.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lǐng)導(dǎo)人夫人的服裝。
【考點三】 新唐裝
1.外國人遍把中國的一切文化冠以唐,中式服裝叫做“唐裝”。
2.新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馬褂。
3.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會議20位中外領(lǐng)導(dǎo)人服裝,實則為結(jié)合滿族馬褂立領(lǐng)和西式剪裁的一種時裝。
【考點四】 喪服
1.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5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最上﹐用于重喪﹐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緝邊縫﹐出殯時披在胸前﹔女子還須加用喪髻(髻系喪帶)﹐俗稱披麻戴孝。
2.斬衰:第一等喪服。適用于子為父、未嫁之女為父、嫁后因故復(fù)從父居之女為父,嗣子為所嗣之父、承重孫為祖父,妻妾為夫,父為長子。
3.齊衰:第二等喪服。適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況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復(fù)歸之女為母,母為長子。適用于父尚在世的情況下,子、未嫁之女、已嫁復(fù)歸之女為母,夫為妻。適用于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長子以外的眾子以及兄弟之子。適用于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4.大功:第三等喪服。適用于為從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兒,未嫁之從父姊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孫女,嫡長孫之外的眾孫(包括未嫁的孫女),嫡長子之妻。
5.小功:第四等喪服。適用于為從祖父母(父親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親的堂兄弟及其配偶),從祖兄弟(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從父姊妹及孫女,長子外的諸子之妻,未嫁之從祖姑姊妹(父親的伯叔父之女及孫女),外祖父母、從母(姨母)。
6.緦麻:這是最輕一等的喪服。適用于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族兄弟(祖父的堂兄弟之孫),從祖兄弟之子,曾孫、玄孫,已嫁之從祖姑姊妹,長孫之外的諸孫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