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務員將要求基層經驗”
目前,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被稱為“中國第一考”。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大部分考上的公務員都是應屆畢業(yè)生,往往缺少實踐經驗,出現(xiàn)一些部委局的公務員因對地方和基層情況不熟悉,造成一些出臺的文件操作性不強。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注意,今后公務員考試也會要求有一點基層工作經驗,比如要求在基層崗位工作一定年限才能報考公務員,現(xiàn)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已開始實施,以后會有這方面的要求和規(guī)定出臺。
公務員制度彰顯社會進步
在所有職業(yè)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公務員都是“香餑餑”,不僅工作穩(wěn)定、收入有保障,而且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是社會正常運轉的中堅力量之一。也因此,各國對公務員素質的要求都比較高,對公務員錄用的公正性和公開性也格外強調。
我國公務員制度的革新和完善,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社會進步的一面鏡子。從“卷子”替代“條子”招錄方式的變化,從“干部”到“公務員”的稱謂變化,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不僅提高了公務員的整體素質,也改變了公務員的知識結構和為公眾服務的能力,意味著中國行政管理的日益國際化。
建立公務員制度,旨在消除“大鍋飯”、“官本位”、“鐵飯碗”、“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論資排輩”、“暗箱操作”等舊的傳統(tǒng)陋習,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的觀念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方式。
公務員制度的確立,首先是從法律上確立了公務員的職責,即公共事務的服務者,其次是進入全新的錄用程序和方法,即通過考試向全社會公開招考,所有公民都享有考公務員的平等地位,沒有特殊和特例,也不管職業(yè)背景和社會階層如何。1994年8月,國家人事部組織了30多個中央級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首屆招考,被媒體稱作“萬人趕考公務員”,此后,公開考錄政策、錄用計劃、資格條件、考試成績和錄用結果的“五公開”制度在全國推廣。要想當公務員,你就必須參加“玻璃房子里的競爭”,領導的條子就此作廢。
到1998年底,國家公務員制度入軌工作基本到位。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將公務員隊伍分為黨政人才、企業(yè)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yè)技術人才三大部分加以建設,并進行入職培訓、出國培訓等多種手段,實現(xiàn)了入職的公開性和就職的專業(yè)化。
與傳統(tǒng)的干部制度相比,公務員制度注重德才兼?zhèn)?,尊重個人志愿。在入口處,公開考試錄用;在“樓梯口”處,引入競爭上崗制;在出口處,實行辭職辭退,并加之在考核、培訓、獎懲、工資福利等方面都用法規(guī)的形式加以規(guī)范,破除了人治管理,實現(xiàn)了初步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