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剩余價值的本質和來源
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xiàn)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為了攫取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價值形成過程。資本主義生產的時間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與之相對應,勞動也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用于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叫必要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耗費的勞動叫必要勞動。超過必要勞動時間以外的延長了的那部分勞動時間叫剩余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耗費的勞動叫剩余勞動。剩余價值正是產生于這部分勞動時間,因此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是物化的剩余勞動。
11.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絕對量所產生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所產生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通過各個部門中的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來實現(xiàn)的。超額剩余價值是由于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資本家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逐,刺激資本主義生產技術的改進,使得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它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首先,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次,絕對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的起點;第三,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生產技術較低的條件下采用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則是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條件下采用的。剩余價值規(guī)律即剩余價值的產生及其增殖的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12.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及其意義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種形態(tài)存在。因此,馬克思把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態(tài)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其價值在生產過程中或一次或多次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fā)生增殖,因此叫不變資本(c)。以勞動力價值形態(tài)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使價值增殖,因此叫可變資本(v)。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說明剩余價值不是靠全部資本產生的,而是資本家用于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產生的。這就進一步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勞動乃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同時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
13.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是對勞動力必要勞動的支付。資本主義工資不是工人勞動的報酬,它的本質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的,體現(xiàn)著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只要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就不會改變。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的是勞動力的價格。勞動力價值或價格采取了資本主義工資形式后,抹煞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區(qū)別,掩蓋了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關系。
14.資本積累
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顯然,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剩余價值減去資本家的個人消費是積累額,積累額與總收入的比率是積累率。積累率決定積累規(guī)模。積累規(guī)模擴大,資本物質生產能力不斷增長,客觀要求金融資本的積累與實物形式的積累之間保持平衡。
用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價值來擴大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的權利,這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資本積累使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guī)律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占有規(guī)律。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guī)律是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權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別人的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讓渡自己的商品;而資本主義的占有規(guī)律對資本家來說,表現(xiàn)為占有別人無償勞動或產品的權利,對工人來說,則表現(xiàn)為不能占有自己勞動的產品。
?